近日,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做好2025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并从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全力支持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部署了具体举措。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创新浪潮滚滚奔涌。一边是许多行业求贤若渴,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易。在人才与岗位的“双向奔赴”中,如何更好实现供需适配?
在实处发力。政策工具箱中,“对招用毕业生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按规定给予补贴”的条款引发广泛关注。这项政策创新,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治理智慧。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了小微企业的用工成本,促进了就业岗位的增加,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政策设计,是破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困局的有效应对。
于细处用心。在一家创业咖啡厅里,当地政府为毕业生提供的免费工位格外醒目。陕西538个创业孵化载体中,30%的场地向毕业生免费开放的政策,正在重塑创新创业生态。不同于简单的场地供给,孵化载体配套有“培训、孵化、融资”全链条服务,能让每个创业项目获得“保姆式”成长支持。这种制度性安排不仅降低创业门槛,还通过资源集聚效应催生创新裂变。当一个个微型企业破土而出,带来的不仅是就业岗位,还有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无限可能。
重技能培养。在高校的“微专业”课堂上,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课程的爆满场景,印证了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层变革。面对陕西重点产业人才缺口,教育部门将专业设置从“学科化”转向“产业化”的探索,展现出前瞻性布局。这种“岗位需求倒逼教学改革”的实践,让人力资本投资不再局限于短期就业安置,而是着眼于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当毕业生带着“有所学即有所用”的技能进入职场,个人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便实现了同频共振。
促服务提升。“免申即享”政策的推行,标志着就业服务从“人找政策”向“政策上门”的服务转换。务工人员通过“秦云就业”平台实时获取岗位信息,感受到数字化治理带来的红利。这种服务模式的迭代,不仅提升了政策执行效率,还密切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就业服务精准嵌入产业链、创新链,将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