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要立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实际,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加强农业供给保障。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农业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2024年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突破1.4万亿斤。同时,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时有发生,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牢牢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一是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严守耕地红线。科学规划城乡土地利用,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集中整治与复垦农村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稳步增加耕地数量。二是要提高城乡建设融合水平,着力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多元投入格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为全国粮食连续多年丰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要建立健全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生产经营主体等多元投入机制,创新投入模式,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要提高城乡治理融合水平,利用先进科技推进耕地保护。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耕地保护实行全天候监管。
强化农业科技装备。强大的科技和装备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动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每一次科技装备的进步和更新,都强有力地驱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性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较低,仍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品牌,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一是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全力支持推动种业振兴。生物育种、新品种培育和推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雄厚的资金支持是种业做大做强的关键。要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农业担保奖补等财金互动政策,支持大型农业企业、科研单位等,特别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致力于种业创新。二是强化对先进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和应用的资金和人才要素支持。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加快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吸引产业基金等社会资本投入农机装备研发生产,鼓励城市科技人才投身于农业科技装备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三是坚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城乡交通道路连接、供电网络互联,为农机装备使用营造良好环境。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广泛、高速稳定的信息网络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加速推动农机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关键。农业经营体系强要求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但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户均耕地规模过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偏少、质量还不高。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其一,完善“三权分置”,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推进承包地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为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农业经营格局创造条件。其二,推动人才要素向农业产业流动和集聚,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在素质和经营能力。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财政和金融支持,鼓励转移就业农民、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农民经纪人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其三,推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立足小农户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加快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各类涉农主体向社会化服务领域拓展,通过创新推广单环节、多环节托管等服务模式,满足小农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增强农业产业韧性。产业韧性是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产业韧性强要求产业链在遭受外部冲击时,具有抵抗、适应并快速恢复的能力。我国农业产业韧性持续增强,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供应链不断巩固,农业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但许多农业产业链较短,受国内外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有所上升。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农业产业体系全链条升级,不断增强产业韧性。其一,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依托城市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推动农业产业体系升级。以市场需求拉动农业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升级倒逼农业产业升级,顺应消费者对绿色、健康、优质和个性化农产品需求上升的趋势,加快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提升优质化品牌化水平。其二,推动县域产业加快融入邻近大中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城乡产业数字化平台、数智化产业园区,通过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城乡产业中的应用,加速城乡产业融合的数智化升级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其三,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着力推动城市人才、科技、金融和工商资本等下乡入乡,为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撑。
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竞争能力强是指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我国农业竞争力逐渐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在蔬菜、茶叶、养殖水产品等出口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呈现“大而不强”,农业劳动生产率短板较突出,不少产品在与国外知名品牌的竞争中还处于不利地位。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持续提升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一是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二是要引导贸易综合服务等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资源,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集聚,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有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要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国际贸易发展和特色服务平台,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用国际标准、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