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学期,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实训室内,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学生王家伟正在对创新产品“铁路货运车厢数字化统计装备”进行组装,并与团队7名成员就设备优化方案展开激烈讨论。
自“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公布大赛通知后,这支年轻的团队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备赛状态。学校邀请大国工匠、行业专家也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指导。
薪火相传,匠心逐梦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依托省级重点培育项目——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搭建起优质的创新实践平台。
项目创始人王家伟、核心成员王芃晖都是第三代铁路子弟,祖辈、父辈都在铁路一线工作,从小受“巴山精神”的熏陶,决心为祖国铁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到大学校园后他又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在谈起父辈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都深有感触,尤其创始人王家伟的父亲就曾在货运现场清点货品数量时遇到过危险事件,王家伟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帮助父辈们解决铁路问题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计数效率低下等实际困难。
2023年9月,王家伟带领其他7位同学共同组建了一个团队,希望研发出一款能够代替传统统计方式的装备。
2024年4月,经过团队成员持之以恒的不断完善,设计出第一代统计装备。随后,在兰州榆中钢厂进行实地安装测试,产品的统计效率得到了用户好评。2024年11月,在学校推荐下与兰州榆中钢厂等6家企业经过30多天的反复沟通,历经6轮修改,最终敲定设计方案并达成合作,产品顺利进行实地应用。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在学校教师和多位行业资深专家的指导下,迎难而上、团结协作,不断打磨优化,持续推进项目完善提升,不断增强项目核心竞争力和技术的硬实力。同时,团队研发的产品得到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白芝勇先生的大力推荐,并在相关企业推广应用。
执着专注,匠心淬技
项目研发初期,王家伟与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与资料,每日频繁穿梭于指导老师办公室,深入探讨项目难题。他说:“在钻研与探讨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能让我们获得在困境中顽强进取的成就感。”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通常一边看视频,一边学操作。历时1年,完成数字化统计装备研发。同时,该产品的核心技术通过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认证,经统计,该产品有效解决了现有统计手段的诸多弊端。
数字化统计装备是由车轴传感器采集经过车轴数据,以电磁信息的形式将车轴经过情况传递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对车轴传感器发送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运算后,通过LED显示屏,显示出车厢的数量信息,最后将统计数据传递给上位机通信软件,实现站场数据统计智能化。人机交互界面用来设定目标方向最大允许滞留车皮数量,当滞留车皮数量大于设定值时,声光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方便作业组织,做到了长途重装列车车皮数量统计无人化、站场智能化管理,实现了安全可靠、数据精准、智能高效,填补了现有车皮统计智能化的市场空白。
截至2025年2月,已获得3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检测报告、一项数据处理双冗余安全软件著作权、一项火车车轴计数软件著作权。同时,已有2家客户签订购买意向书,1家公司的投资意向书。
立德树人,匠心铸魂
王家伟团队的创新实践,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学校秉承“尚德、守则、强能、笃行”的校训,坚持德技并修,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累计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学生近5年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5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50项,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高度评价。近年来,毕业生中也涌现出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铁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等优秀人才,彰显了学院青年学子吃苦耐劳、扎根一线、精强技能、敢于创新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新时代新征程,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抢抓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重要历史机遇,持续发挥创新服务平台优势,坚持产教融合、专创融合、赛创融合,培养更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通讯员 王楠 张军 高永刚)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