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武在制作秦腔脸谱。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秦腔之声如华山雄浑,如黄河奔腾,是八百里秦川上最质朴、豪迈的呐喊,是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
秦腔,又称乱弹,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以粗犷朴实、宽音大嗓、浑厚深沉、悲壮高昂的声腔特征著称于世。繁音激楚,热耳酸心,听后使人血气为之动荡。秦腔艺术,是三秦儿女骨子里的精魂,也是这片土地最响亮的文化符号。
“听了秦腔,肉酒无香”,秦腔讲究一身戏在于脸。因此,在激昂的秦腔背后,秦腔脸谱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秦腔艺术的灵魂所在。
陈耀武收集的秦腔脸谱相关资料。 照片均由记者 苏欣雨摄
01 方寸有乾坤
脸谱,在戏曲出现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最早以面具形式出现,多用于祭祀。目前发现最早的秦腔脸谱实物资料,为明代康海创作的131个秦腔戏剧脸谱,距今已有500多年。
“不同于其他谱系脸谱,秦腔脸谱的谱式和勾法别具一格,展现出粗犷厚重的笔法、鲜艳浓烈的色彩、写意夸张的造型。”3月4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职副主任、民俗专家王智告诉记者,“宽额阔腮、敦厚大气,秦腔脸谱顺应秦人的脸型,形成一套‘秦味’十足的秦派美学体系。”
一面一乾坤,方寸显百态。秦腔脸谱寓褒贬、别善恶,见气质于图案、寄爱憎于色彩。
“粉色代表年迈奸诈有心计,黄色代表暴横凶猛,金色多代表妖魔鬼怪以及神、佛、道等有法术之人。”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耀武向记者讲述如何通过目视脸谱外表观角色心胸,了解戏剧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身份、年龄以及生活特点、绝技特长等综合特征。“但上述脸谱着色的象征意义是大体指向,不可作简单、绝对的理解,有很大的灵活性。”陈耀武补充道。
“秦腔曾是关中大地最质朴的‘高台教化’。在那个百姓多不识字的年代,秦腔的激昂唱腔与生动表演,成为传递道德与智慧的重要载体。”王智说。
台上一声吼,道尽人间情。观众在秦腔的悲欢离合中,知晓世间善恶,辨明忠奸贤愚。秦腔脸谱,更是这“教化”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以外显的色彩与图案将人物表情放大,赋予角色鲜明的性格特征与身份标识,让观众感受崇德向善的力量。
如今,秦腔脸谱在一代代人的匠心巧手之下,于岁月流转之中熠熠生辉。
02 传承显新意
3月2日,记者从西安市雁塔区文化馆出发一路向南,来到长安区王莽街道清水头村,陈耀武的非遗传习所便坐落于此。传习所的大门上,五色花脸栩栩如生,正上方“秦腔脸谱”4个大字赫然在目。
走进传习所,好似走入了秦腔脸谱的世界,桌椅板凳、门帘花灯,屋内的秦腔脸谱元素随处可见。“我是真的喜欢秦腔脸谱。”这是记者在采访期间,陈耀武说得最多的话。
1987年出生的陈耀武,在父亲的影响下,14岁便进入戏曲学校学习秦腔表演。他回忆:“我学习绘制秦腔脸谱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登台演出前能给自己勾脸,不再求人。”陈耀武操着一口地道的关中话,“在这个过程中,我越画越喜欢,越钻研越觉得有意思。”
陈耀武拿起手边的蓝色脸谱举例:“这个人物是《斩单童》中的单雄信,蓝色表示他性格刚直骁勇,桀骜不驯。他的脸谱类型是秦腔脸谱特有的斜旋脸,与‘文绉绉’的京剧脸谱相比,额头画旋充分展现出陕西人的‘生冷硬倔’。”
一张脸谱刻画一个世界,描绘人间百态。脸谱虽“小”,学问却“大”。脸谱“靠谱”最重要,不能脱离原有程式。
为此,陈耀武四处寻访,搜集遗失散落的秦腔脸谱资料,只要打听到谁家有老脸谱,就前去拜访。如今,他已搜集到近2000个秦腔脸谱并为它们建立了资料库。
陈耀武绘制的每一张脸谱都有来历。他依据收集到的脸谱资料,在自己脸上、模具上、纸张上进行勾画练习。
“画脸谱先用白色打底,再勾黑线,之后用红黄蓝等颜色上色,工笔平涂。”陈耀武向记者演示,“关键要在落笔前先打好腹稿,勾画要稳,一气呵成,线条才能平滑流畅。”
经过长期钻研练习,陈耀武的绘制技艺日臻成熟。他能合理地把握图案在脸谱上的高低定位、大小与密集度,使绘制出的脸谱更显力道,更有精气神。
陈耀武痴迷秦腔多年。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喜欢干的,咋样都喜欢。”
03 创新展风采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对于秦腔脸谱的保护与创新,陈耀武有一套自己的理念。
“传统的脸谱要保留保护,一丝不苟地按照传统技法、谱式绘制;创新的脸谱可用于装饰,可以大胆地加入新的想法、赋予新的意义。保护与创新两条路分开,不能混为一谈。”陈耀武说,这样做,不仅能让创新后的秦腔脸谱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还可以确保传统的秦腔脸谱不变形不走样。
陈耀武将秦腔脸谱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如背包、扇子、香囊等。他还通过非遗进校园、短视频宣传、参加会展等方式,向年轻人传授秦腔脸谱知识。
西安市雁塔区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西安市雁塔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文化馆已成功举办55场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的互动活动,22场非遗艺术深度体验活动,28场非遗专题展览,48场节日特色非遗活动,以及37场非遗培训。
下一步,西安市雁塔区文化馆还将打造非遗展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说:“非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更多要靠‘自养’,将非遗有形化,嫁接到符合当代人审美和兴趣的产品与展演中。同时,要注重非遗与旅游相融合。旅游拥有大人流、大市场,能够把非遗带上‘大舞台’,可以向不同游客展现非遗所在地的民风民俗。此外,游客感受非遗魅力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推动非遗实现良性发展。”(记者 苏欣雨)
关中秦腔戏剧脸谱
关中秦腔戏剧脸谱(以下简称“秦腔脸谱”)是秦腔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以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繁复的线条为特色,运用线描与平涂技法,巧妙地展现出剧中人物各异的性格特征,让人能够“观谱识人”,洞悉角色的喜怒哀乐与善恶忠奸。秦腔脸谱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齐名,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2022年,秦腔脸谱被列入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 苏欣雨整理)
三秦守艺人丨陈耀武:推动古老艺术焕新生
陈耀武在非遗传习所绘制秦腔脸谱。
85后的陈耀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行列里的“年轻人”,但他对秦腔脸谱的理解、研究与掌握,已是炉火纯青。
陈耀武14岁进入戏曲学校开始接触秦腔脸谱,至今已有20多年。
他曾多次登门拜访秦腔界的著名演员和前辈,被秦腔表演艺术家、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王保易收为关门弟子,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陈耀武回忆:“开始10年,一分钱没给家里挣过。工资的百分之八十都贴补到脸谱上,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用来填饱肚子。曾经为了买一套几千块钱的脸谱图书,我还向姐姐借过钱。”
陈耀武对秦腔脸谱的喜爱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在房间画脸谱,一画就是一天。
“我只做我喜欢、我认为有意义的事。只要坚持下来,那些事情就会成为你的资本。”陈耀武说。
凭着“坚持”两字,陈耀武下苦功画脸谱。他没日没夜地思考,将大大小小的秦腔脸谱摆放在各处,以便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能研究怎么画好脸谱。
现在,他的创作已经有了自己的特点,即创作时不用铅笔打底稿,直接用毛笔勾绘。
画秦腔脸谱入门容易,画好难。有人终生都在照葫芦画瓢,陈耀武却能画出脸谱的神韵。他大胆将秦腔脸谱的传统与现代漫画、简笔画相结合,打破艺术形式边界,还以扇子、椅子、衣服等生活用品为载体,将经过创新设计的装饰性脸谱印制其上,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创新吸引了年轻群体的目光。如今,陈耀武已有4名徒弟。他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能够坚持下来,长久地学习下去。(记者 苏欣雨)
记者手记丨期待更多年轻人与非遗“双向奔赴”
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清水头村,85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耀武的传习所里,桌椅等生活用品上都印满了秦腔脸谱图案。蓝脸的单雄信怒目圆睁,金脸的二郎神威风凛凛,传统秦腔脸谱与现代生活用品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正是中国非遗传承从“输血”到“造血”的生动缩影——当传统技艺开始向年轻人的喜好贴近,非遗保护便有了通向未来的密钥。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以开放之姿,探索与年轻人的对话。
比如,可以将非遗展示融入传统节日活动,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抖音平台非遗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达1679亿,非遗相关直播平均每天17.3万场。这不仅提升了非遗的曝光度,还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年轻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也可以将非遗与现代演艺相结合,如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无界·长安》,把秦腔、皮影等陕西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前沿科技相融合,以文娱表演的形式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此外,可以将非遗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非遗讲座和工作坊,让年轻人在校园就能接触到非遗。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拥抱非遗,传承创新,通过短视频创作、跨界融合等方式,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让非遗永远“年轻”,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只有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其价值,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让年轻人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拓展新天地。(苏欣雨)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