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叶嘉莹: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

作者:师念

发布时间:2024-11-27 09:01:28

来源:群众新闻

她是“穿裙子的士”,是“诗词的女儿”。

1924年7月2日,叶嘉莹生于北京。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她的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从1945年大学毕业起,此后余生,叶嘉莹几乎都在讲台上教书。她曾在台湾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叶嘉莹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见解独到、底蕴深厚,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她曾先后荣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数十项奖项和荣誉称号。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父亲随国民政府南迁,失去了音信。同年9月,母亲在伤病中去世,叶嘉莹写了八首哭母诗。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赴台,后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女儿也一度被拘。几年后丈夫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

1969年叶嘉莹偕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52岁时她以为自己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却收到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她含泪写下十首哭女诗。

 

诗词成为叶嘉莹逼仄生活中唯一的支撑与鼓励,带她确立了“望尽天涯路”的人生目标,教会她“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韧。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在叶嘉莹的心中,祖国始终是深深的牵挂。

1974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这一次,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7年夏天叶嘉莹回国探亲时,曾到西安停留片日。

“诗中见惯古长安,万里来游鄠杜间。弥望川原似相识,千年国土锦江山。”

“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

……

《西安纪游》是叶嘉莹创作的一组诗,共十一首绝句,记录了她对西安古城的游历感受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叶嘉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也表达了她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

叶嘉莹曾回忆:“记得当年旅游时,我带着自己的女儿言慧去参观陕西长安韦曲一中,当时接待我们的有一位姓罗的教育处长,也是学中文的。他陪同我们各处参观时,指向一处告诉我们那一方就是樊川所在,而这一方的土坡,就是唐代所称的少陵原。而这些原是我在唐诗中早已熟悉的地名,所以今日亲临其地,感到特别兴奋和亲切。”

叶嘉莹曾解释:“我诗中所说的‘弥望川原似相识’,‘川’就指的是樊川,而‘原’所指的当然就是少陵原,并非只是泛说而已。而‘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二句,所写的也确实是我当年在台湾讲杜甫《秋兴八首》诗时的真实的感动,也非仅只是泛说而已。何况当时大家对祖国的重新振起抱有莫大的期望,所以我才在诗中写了‘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两句充满欣喜和祝愿的话语。”

“我的根是在中国”

1978年,叶嘉莹从报纸上得知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那个傍晚,她在加拿大独自穿过一大片树林投出一封寄往中国的信。信中,她向中国政府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回国教书。她说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

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书,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她就飞回国内讲学。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授课,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场景:她的课被安排在南开主楼的阶梯教室里,没过两天,大家就闻风而来,不仅座位上,阶梯上、窗台上、窗户外面都是人。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徐晓莉回忆:“当时因为听课的学生实在太多,学校中文系不得已想出一个办法,持听课证入场。我们就进不去了,就‘挂’在外边。我们班有一个人书法比较好,为了听叶先生的课,他就弄了很多山寨版的听课证。”

2015年,南开大学为叶嘉莹新建了一栋古朴雅致的书院——迦陵学舍。这一年,她正式定居南开园。她说:“我的根是在中国。”

叶嘉莹赋诗作谢:“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94岁寿诞之前,叶嘉莹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考古杂志曾报道称两颗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叶嘉莹受其鼓舞,写了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此后很多场合中,每当人们问起叶嘉莹对诗词文化未来的看法,白发苍苍的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

“遥天如有蓝鲸在”

2020年,陈传兴曾为叶嘉莹拍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片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的叶嘉莹,不论何时出现,她都穿戴齐备,特别优雅。穿什么样的衣服,搭配什么样的丝巾和眼镜,都十分注意细节,讲究美感。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创作的一个词。

曾在央视新闻公开课的现场,白岩松问了叶嘉莹这样一个问题:您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是一个强者,因为一路走得不容易,那您为什么要提倡“弱德之美”?

叶嘉莹说,词本身存在于苦难之中,而且也在承受苦难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弱”。而在苦难之中,你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就是“弱德”。

 

“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这便是叶嘉莹。

《掬水月在手》中有一段讲了关于蓝鲸的故事:据说蓝鲸能够隔洋传音,相距几千公里的蓝鲸,呼喊穿透过苍茫大海,最终能够找到彼此。

叶嘉莹为蓝鲸作了一阕《鹧鸪天》——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镜头前,叶嘉莹告诉人们,她要将古诗词吟诵传下去,即使现在不被接受也没关系。遥天如有蓝鲸在,这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记者 师念)

责任编辑:谢丛容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2-2024 by www.sx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