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守护历史文明印记 展示中华文化风采——记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

作者:赵茁轶

发布时间:2024-09-30 08:30:37

来源:群众新闻

跪射俑(资料照片)。 通讯员 张天柱摄

著名考古学家、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袁仲一(右)在发掘现场(资料照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秦俑二号坑考古项目负责人李岗(中)与项目组成员现场分析高级军吏俑出土现状。 通讯员 张天柱摄

三秦大地上沉睡着一支无声的军队——秦兵马俑。50年前,随着一批支离破碎的瓦片被发现,人们唤醒了这支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庞大“地下军团”。

这些泥土做成的“战士”,以永恒的静默和不变的忠诚,诉说着一个帝国的辉煌与梦想。他们排列整齐,气势恢宏,似乎带我们回到了那段金戈铁马的时光。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接续奋斗,如今,秦兵马俑已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名片、誉满全球的旅游目的地,为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树立了标杆。

9月22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的游客陈爽感叹:“20年前我来过兵马俑,这次来又有了新感受。展览更加系统地展示了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

五十载风华,秦风赳赳,硕果累累。近日,记者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探寻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年来的沧桑巨变。

考古发掘 重现历史证文明

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参建人数达70万,规模之宏大、埋藏之丰富世所罕见。兵马俑的发现,让世界得以窥见这支“地下军团”的冰山一角。1974年7月15日,考古队进驻秦俑考古工地,开始考古勘查和清理。得益于老一辈考古学家的严谨求实、勤勉敬业,尘封2200余年的秦代“地下军团”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著名考古学家、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袁仲一说:“几十年来,它们一直是我无声的朋友。”袁仲一回忆,兵马俑首次被发现时,考古队员曾乐观地预期一周内就能完成挖掘工作。随着勘探的深入,他们意识到俑坑的边界远比预期复杂,且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只能用探铲一点一点地挖掘。直到1975年3月试掘工作结束,一号坑东端才全部揭露。

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秦陵博物院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陵寝建筑、地宫形制、陵园结构以及陪葬坑、陪葬墓一个个被发现,铜车马、彩绘跪射俑、石甲胄、百戏俑等“奇器珍怪”相继面世。墙垣、门阙、道路以及附属遗存等相继明晰。

50年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员探明了秦始皇陵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土形成内外城格局以及分布陪葬坑的总体布局特征。数量颇丰、价值极高的出土遗迹和文物,更反映了秦统一前后的物质、文化、科技及制度文明。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对于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因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9月22日,文物工作者正在新“办公室”忙碌。新“办公室”是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二号坑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新“办公室”的设立,实现了文物从发掘到入库的全流程闭环保护,形成了“现场应急保护体系+考古平台体系+专用装备+信息化支撑体系”的秦兵马俑发掘新模式。

“每件有彩绘的兵马俑出土后都需要经过X光射线探伤、超声波检测、三维图像采集、清理、加固等步骤。我们希望最大限度降低文物在发掘、转运、修复、存储等过程中受到的影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主任惠娜说。

文保修复 “巧手良医”护容颜

“由于大火焚烧、地下水侵蚀、土层坍塌,一件俑可能破碎成几百个残片。加之每件俑的样貌都有区别,所以修复的难度很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兰德省介绍。

一片铠甲、一截袍袖,文保工作者很快就能分辨出它们是哪里的残件。兰德省介绍,这都是在修复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50年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实现了从简单的考古发掘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基地的跨越,人才队伍也从十几名发掘人员发展到今天数百人的专业考古和文保团队。

兰德省介绍,秦兵马俑的服饰上原有朱红、蓝色、紫色、黄色等十几种颜色。文物保护修复专家还发现了稀有且珍贵的秦时期人工合成颜料——以硅酸铜钡为主要成分的“中国蓝”和“中国紫”。为了保护秦俑彩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组织专人进行研究,并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进行了10余年的合作,得出了秦俑彩绘是由褐色有机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结论,确定了褐色有机底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

“为能够更深入研究秦俑,中外合作开展文物科技保护研究,逐步提升文物检测分析和文物病害的探知能力,为探究文物背后蕴藏的古代人类生活、生产、经济、军事和科技信息提供强力保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今年5月,中法签署《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作为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法国在文物修复方面的合作与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中法合作项目负责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告诉记者,双方将进一步深化中法两国间文物联合保护修复工作和世界遗产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守护人类文化成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不断攻克珍贵文物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难题”。“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示交流 “金色名片”频出海

“太壮观了!”参观“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的英国游客阿比盖尔赞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铜鹤,工艺很精美。”该展首次集中对公众展出5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策划精品原创展览、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开发优质文创产品等领域持续发力。截至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先后接待外国元首政要230余位。

秦陵文物已经在4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巡展277场次,2000万人先后参观展览,外展数量和受众人数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可以说,“秦军”的每一次“出巡”都掀起一次中华文化热潮。

作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积极发挥秦俑文物的影响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20世纪90年代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德国、比利时等国研究机构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合作,先后承担多个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课题,相继建成“微生物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金属文物修复室”,逐步确立了以秦俑彩绘保护技术为核心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彩绘颜料科学分析研究、微生物防治和环境监测控制等优势科研领域。

“半个世纪以来,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发掘、研究阐释、传承利用的探索历程,就是陕西文博事业在考古发掘、科技保护、展示利用、遗产教育、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创新实践、与时俱进的一个缩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岗说,“站在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这个新的起点,我们将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持续做好兵马俑发掘、保护、研究等工作,努力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馆、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记者 赵茁轶)

责任编辑:杨帆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2-2024 by www.sx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