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希望过度依赖他人”“我希望能靠自己走出家门”“我需要适合自己的辅助器具”……如何更好地满足残疾人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科技助残是一个重要推手。
近年来,在陕西省重点困难残疾人关爱服务工作中,这场科技与心愿的“双向奔赴”,为残障人士的康复之路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助残领域,为很多残疾人开启“无碍”生活,也成为陕西落实新质生产力、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场景。
那么,科技如何帮助残疾人提升生活质量、融入社会并实现个人发展?科技进步对助残领域有什么影响?
量身定制,助力残障人士共享美好生活
如果你不仔细看,不会发现动作敏捷的她其实是一名双下肢不等长的残障人士。
她叫潘霞,今年39岁,西安人,毕业于西安医学院本科临床系。
8岁时,潘霞因诱发骨髓炎而导致右腿肌肉严重萎缩且停止发育。自那以后,她行动不方便,很少出远门,也会时常感到不自在或者担心受到歧视。
去年10月,省残疾人辅助技术中心评估技术人员通过和潘霞详细交谈,了解她的身体状况、致残原因、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她对特殊辅具的个性需求,为她设计评估适配方案。
潘霞正在进行适应性训练。
为她量身制作了辅助器具,在她反复训练及试穿后,利用支具成功地重新站了起来。她渐渐地不再那么自卑。
“假肢轻便舒适,不仅使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提升了我的生活质量,更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5月18日回访时潘霞说。
因辅助器具个性化定改制项目受益的,还有来自铜川市黄堡镇安村的66岁老人吴白侠。
她因小时候发高烧没有及时治疗,造成双下肢失去功能,不能站立,平时坐在地上挪动前行,衣服总是因为摩擦而破损。
陕西省残疾人辅助技术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吴白侠家里环境尺寸为她定制电动自行升降设备,配置1.5米特低位灶台、电饭煲、电磁炉、低位坐便器。
吴白侠正在使用电动自行升降设备。
今年3月回访时,吴白侠说:“你们真好,时时刻刻挂念着我,现在我不用为上炕发愁了,那个灶台和我个子一样高,也不用为做饭发愁了。”
“辅助器具个性化定改制项目不仅关注实用性,更注重人性化设计,不过度依赖他人,降低生活成本,进而能够更好地使他们融入社会。”省残疾人辅助技术中心工作人员任皓说。
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承载着温暖和希望
辅助器具个性化定改制项目是陕西省的试点项目,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受助对象,按照标准实施,确保改造工作落地见效。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南司马村张元锋自幼患有先天性脆骨病(又称瓷娃娃),不能站立行走,只能靠自制的辅助器具来完成行走,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更差,双腿变形,靠双手支撑下蹲行走,出门上厕所都很艰难。
“轮椅就是我的腿,普通的轮椅不适合我,定制的电动轮椅对我来说很需要,也解决了我出行的问题,还配了移动马桶、移动洗澡机、移动洗浴缸、移动坡道,我非常感谢残联的工作人员。”5月17日回访时张元锋说。
工作人员与张元锋交谈。
智能轮椅、移动坡道、移动洗澡机……这些看似简单的设备,却为残障人士的生活点亮了无数可能。它们不仅是身体的延伸,更是心灵的慰藉。
“我加了一个残疾人微信群,我们没有见过面。4月初我们约着去西安旅游,其中有安徽、河南、广东、深圳的朋友。一共11人,其中还有3名摄影朋友。”张元锋说,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而科技正是实现这些梦想的桥梁。通过精准的辅助技术,残障人士可以克服身体上的限制,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残联坚持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户施策、因需服务。结合残疾情况、居家条件及生活障碍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改造方案,以实现“改造一户、受惠一家”的目标。
“这个项目2023年首次实施,省残联、省财政厅为该项目投入20万元。”省残疾人辅助技术中心主任赵殿轶说,去年全省收集案例37例,经多次论证研讨,最终只能选出8例。
“2024年也将免费为8例有辅助器具需求且常规辅具无法满足的特殊功能障碍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定改制辅具。”赵殿轶说,该项目是新尝试的项目,因为项目资金有限,能帮助的人有限,我们也希望能引起更多爱心人士的关注,让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科技让残障人士能够更自如地行走、更便捷地交流,享受生活的每一刻。“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让每一个残疾人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温暖和希望,让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残疾人。”省残联工作人员说。
未来,陕西省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力量,推动出台更多有利于科技助残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科技助残项目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建立科技助残项目评估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在残疾人康复、辅具、就业、无障碍等领域的应用转化。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