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和节水优先方针,深入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自2024年开始,将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选取一座地级以上城市举办“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开展系列节水宣传活动和社会传播活动,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助力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节水成为国家行动、全民意志、社会风尚。古城西安将成为此次活动的首站。
3月14日,由中省市30余家媒体组成的媒体采风团以“水韵西安 与城共生”为主题开展为期2天的采访宣传活动。采访团先后参观了水库、水厂、二次供水设施、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典型案例,重点河湖等管水、治水、节水的全链条重点工程。
再生水:构建节水型城市的利器
西安市近1300万人口,每天的污水排放达到320万吨,西安市净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再生水厂承担着老城区及东郊太华路以西至漕运明渠,北三环以南区域,部分草滩生态园区域及漕运明渠以东至北三环沿线区域约150万人的污水处理任务,日处理污水50万吨。污水汇聚在这里后通过一整套的净水流程处理后,原本浑浊的污水变得清澈透明,由此形成可循环使用的再生水,主要可用于生态补水、绿化养护、工业冷却及洗车冲厕等。再生水的有效利用,为节约城市优质水资源、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中节能(西安)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是使用垃圾焚烧进行发电的企业,属于用水大户,建厂初期就已经制定了再生水利用计划,平均每天的用水量为3500吨,公司的生产管理安全总监马福刚告诉记者,使用再生水发电可为企业年节约运营成本约300万元。
位于渭河大堤之南的西安湖是西安最大的再生水景观湖泊,从春日的河堤上望去,细嫩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曳,柳树下,湖水波光粼粼,沿湖修建的草坪和塑胶跑道已经成为市民游览健身、亲水休闲的绝佳地点。
斗门水库:守护生态与民生的双重使命
位于西咸新区的昆明池七夕公园,作为西安人都不陌生,目前所开放的区域属于斗门水库的一部分。斗门水库是陕西重点水利项目之一,按照南北池形制布置,项目也是陕西省“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以调蓄“引汉济渭”工程来水,兼顾城市生活供水,沣河防洪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水库项目。
北池是沣河的调蓄池,承接沣河来水,起到防洪作用,同时可改善生态环境,已于2022年建成蓄水;南池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建成,具备蓄水条件,南池建成后可以解决西咸新区约20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
二次供水:守住居民饮水“最后一道防线”
3月15日,媒体采风团一行来到位于西安市经开区的白桦林团圆小区,了解什么是“二次供水”?“二次供水”标准是什么?如何对“二次供水”进行监管?
为了保障管网的运行安全,大多城市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要求市政供水管网末梢压力要求满足28m的水头,而这个压力一般仅可勉强维持末端区域3层用水。面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对水量和水压的需求,则需要通过将市政公共供水在小区的泵房局部增压再供给住宅,而这个过程就叫做二次供水。
在白桦林团圆小区的负二层,声音嘈杂的设备机房里,我们见到了标准化的二次供水的泵房,这里有安全管理制度、巡查检查登记制度、设施操作规章制度、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管理制度。这里是由经发物业管理单位进行管理,经发物业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他们会选取有资质的设备清洗单位每半年对供水设施清洗消毒一次,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水质进行检测,保障二次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西安市水务局市供水管理中心技术干部王晓婷向记者介绍了西安市二次供水监管总体情况,西安市共8000余个小区,二次供水小区约4000个。通过标准引领,编制西安市地方标准6部,制定了43项技术及管理标准,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二次供水行业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单位。将二次供水项目与人防、消防等项目的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纳入西安市施工图审查系统和工程建设审批系统,同时每年对物业管理单位完成监督检查2000到3000点次,对水质进行抽检,完成对老旧小区自来水及户表改造,使清洗率达到100%,水质合格率100%,守住城市供水的“最后一公里”。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城水共生,水润城兴。知水而惜水,让节水理念深入人心,节水行动将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我们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节水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为构建节水型社会贡献力量。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