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

作者:陈明顺 刘雨生 梁宇晴 黄佳乐 刘乐涵

发布时间:2024-03-11 09:55:15

来源:群众新闻网

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中,有这样一群身影。她们,或耕耘于田间地头,或拼搏于乡村建设,或投身于文化传承,以女性的柔韧与坚韧,书写着乡村发展的新篇章。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正在因她们发生可喜的变化,在早春的乡村里,她们是最美的风景。

不用真心,怎么称得上“第一书记”?

惊蛰这天,王娟妮一大早就来到了村中的田地,今天正是给猕猴桃剪枝的时节,作为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马家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村中最大的产业——猕猴桃的销路,一直是她最关心的事情。近年来,短视频的爆火给了她一条新的推广思路,因此,她忙着为田里劳作的村民拍几条新的视频。

“我的朋友问过我,你一个女人干嘛跑到基层去做第一书记?其实我想说,男人女人都一样,反而作为女性、作为母亲,我认为我更有优势、更有责任心。”王娟妮告诉记者,她能够快速融入到群众中,不仅是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亲和力,最关键的是用真心、用真情。

在2023年就任驻村第一书记前,王娟妮一直是一名党校的老师。从理论的课堂走向实际的田野,身份的转换让王娟妮不免有些忐忑,“但我这个人就是有股韧劲,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她这样形容自己。

马家村位于临渭区向阳街道东南方向,距离城区约2公里。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猕猴桃、核桃、花椒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其中猕猴桃面积有1800亩,年产量700多万斤,新农业结构已经成型。

“刚来这个村子的时候,我被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猕猴桃田惊呆了。”王娟妮回忆。在她看来,产业发展是一切的基础。村里有这样好的特色产业,却几乎没有宣传。刚来到这里的半年时间,她几乎都花在了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了解情况的同时学习各种知识:“我们这里地处渭河以南、秦岭以北的黄土台塬,土层深厚,地势平缓,空气湿润,夏季凉爽,冬季背风,属温带季风气候,是非常适宜猕猴桃生长的地方。”如今她谈起猕猴桃的种植,已经是“半个专家”。

“借助这个特色产业,要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效能,我和村‘两委’成员对猕猴桃生产、采摘、销售、物流、仓储再次摸排,将1800亩的猕猴桃划分采摘等级区域,分级分类销售。”王娟妮介绍,在“党建引领、数商兴农”的政策指引下,结合马家村产业特点,她开始尝试学习视频拍摄和电商助农直播技能,在网络上进行马家村猕猴桃品牌宣传,拓宽猕猴桃销路;制作的视频,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采用视频1条,省级平台采用2条,被地方各媒体平台采用6条,在个人短视频和抖音账号发表视频共计二十多条,吸引四川省、山西省等周边省市多个企业来村采购。

去年,马家村的猕猴桃迎来了大丰收,通过网络的力量,她们协助果农销售猕猴桃200余吨。

从猕猴桃田里出来,王娟妮没有歇息,很快又敲响了一扇村民的家门。“阿姨,你又来看我啦!”被母亲牵着开门的女孩听出了她的声音,开心地打起了招呼。王娟妮拿出了一个小熊玩具塞进了女孩手里,她握在手里摸了又摸:“这是个玩偶!”

这是村里最令王娟妮放不下的一家人,女孩今年13岁,因为天生眼盲,至今上学还没有着落。这次来家里,是为了和女孩的母亲再聊一聊哪里的特殊学校更好,“我的力量太小了”,王娟妮在短暂地自责后,很快又振作了起来:“我再替你问问相关的朋友,这件事一定要尽快解决。”

“书记有没有从心里对我们好,帮我们做事,我们都能看得到!”正是以真心换真心,让王娟妮在村民间有了很好的声誉,平常遇到了大事小事,村民们都愿意来帮帮忙。

下一步,王娟妮将积极转变村民“等、靠、要”的惰性观念,撬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促进马家村产业优质发展。

来自“远古的回音”

“你看,这个就是‘哨埙’,它就是埙最初的样子。”在西安市半坡博物馆的展厅里,西安市灞桥区陶埙演奏技艺非遗传承人梁苗拿着手中的埙,端详着、打量着、比对着,仿佛在为埙与自己找寻最初的样子。

“那是20多年前我在北京古玩城里闲逛,突然一个声音从一个远处,钻进了我的耳朵里,我从来没有听过那样的声音,哀怨、空灵、悲凉、忧伤,像是来自‘远古的回音’。”梁苗告诉记者,从听到那个声音的一瞬间,那个声音一直在梁苗的脑海中回响,自此之后梁苗走上了寻找它的旅程。

从那之后,梁苗就来到西安,开始长达20多年的学艺之路。

埙是我国古代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之一。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苗在过去几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在市场中去实现非遗的价值。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想要传播出去,那就要到人多的地方去。

“我想着博物馆这个地方,每天都会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尤其是学生会很多,去那里一定可以得到好的传播效果。”几年前,梁苗成为了西安市半坡博物馆产学研基地埙乐教师,每天都有近二三百名学生来到博物馆倾听梁苗的讲解和埙发出的“远古回音”。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稀缺的文化资源,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要做的就是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彰显非遗价值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梁苗告诉记者,她现在更多的把我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乡村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生命力,关键让它要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最朴实的生活,而在乡村开展非遗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的一次生动体现,有利于推进乡村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也有利于非遗的传承。

谈到未来发展,梁苗表示,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吹埙为切入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同时,自己作为一名女性,希望广大女性同胞能和自己一样坚定自己理想,追寻它、坚持它、实现它,活出精彩的人生。

从山中小院到民宿小镇

从秦岭太平峪煤场村桥头向右转,便能看见一片群山环绕的“桃花源”——“南焉花里”民宿小镇。一眼望去,各式被精心打理的小院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田园画卷,带着田园牧歌的诗意,静谧而美丽。

4年前,热爱种花养花的连锋丽在秦岭太平峪煤场村租下了一间山中小院,在城市待久了的她想要在这里为自己打造一个“可以喝茶、修养,开满鲜花的地方”。不曾想这个美丽的小院子吸引了许多路过的游客的目光,那段时间,总有游客来询问她这里是否能就餐或住宿。在和游客解释的过程中,连锋丽也渐渐萌生了想要和更多人分享这片风景的想法。

于是,她开始尝试做第一间民宿。“相比寻常的民宿,现在的人更注重仪式感。”连锋丽想,她爱美,也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她自然地将自己的这一特点融入民宿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种花、种草、种树,跑家居市场,跑建材城,选酒店用品,没有设计师,就自己翻书学习,没有设计图纸,工人们做出来的东西跟自己想要的有偏差就干脆自己上手。最喜欢花的她精心挑选了每一株植物,每个季节的小院里都是不一样的风景。

这些天,秦岭里下起了雪,即使还没正式开门营业,仍有不少老客户前来游玩,她一一热情接待,和熟客们打起了招呼。赏雪景,拍照片,火锅的白气与窗外纷纷扬扬的雪相得益彰。

“看到游客们从进入街区就开始拍照,是我最幸福的时候。”连锋丽笑着说,如今,还有不少摄影师、艺术生来这里采风取景,一待就是一整天。

游客们口口相传的好风景让一间小院变成了两间、三间……村民甚至主动找上门来,询问她是否愿意改造自己的院子。这让连锋丽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这么多人喜欢这里,那何不将煤场村空闲待售院落也改造出来,整体打造成一个小镇,把原本村子里已经没落的农家乐业态重新整合,做现代化升级?

靠着之前在村民中建立起的信任,团队很快招募到十几户村民合作,从建筑装修到技能培训,很快,初具规模的“南焉花里”小镇出现了。如今,连锋丽一共租下了十四个小院,可以提供200余个床位,同时容纳500人就餐。这里既能休闲度假、吃喝玩乐,也能进行公司团建等多种活动,节假日期间,客流量可以达到2000人以上。

在民宿小镇红火发展的同时,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他们既能通过出租闲置房屋得到租金,又能通过参与小镇建设获得工作,大幅度解决了留守村民的再就业问题,村民不出村,年收入就增长了3-5万元。如今,她的民宿小镇已经带动了当地新一轮乡村建设。

有人说,女性吃不了苦,而王娟妮走在了马家村的田间地头,以脚踏实地的真心和实在的收益换来了村民的认可。她说,“她”的韧劲最强大。有人说,女性的想法太缥缈,可连锋丽将她的鲜花小院开成了村里的致富路,让“向往的生活”有了确切的模样,她说,“她”的生活最多彩。有人说,女性的坚持太短暂,梁苗用20余年给“远古的回音”带来新的传承,她说,“她”的理想最坚定……我们乡村振兴的沃野,离不开女性实实在在的耕耘,她们是乡村振兴的享有者、受益者,更是推动者、建设者。“她们”的力量所组成的炬火,正燃烧这一片广阔的天地间。(记者 陈明顺 刘雨生 梁宇晴 黄佳乐 实习生 刘乐涵)

责任编辑:何琦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2-2025 by www.sx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