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促进与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和政策,也是当今时代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作为新一批名校+工程成员学校,西大附小“名校+”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发展犹如站在山顶之上观景抒怀,以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目标为导向,紧抓名校师资这一“名校+”办学模式最根本的因素,围绕教师交互流动与师资结构性不足之间的矛盾,通过“全面化,立体式,深入性”合作,努力实现教育“均衡性,优质化”融合共建,工作效果甚佳。
西安市“名校+”成果展示
长安区第一小学实验小学作为长安区西北大学附属小学的成员校,由长安区西北大学附属小学实行全委托管理。西大附小“名校+”共同体组建一年来,在“真善美育人,与真善美的人”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努力推进理念共识、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共融,实现了“后来者不落后,后来者勇争先”的预期目标。截至目前,一小实验取得了骄傲的荣誉和业绩:2023年3月通过西安市新优质成长学校评估;9月通过区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认定;荣获街道年度“整体工作先进单位”“教科研先进单位”“德育与体卫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代表长安区参加市级“名校+”工作成果展示,获得上级单位、专家组、家长代表的一致好评。
德育与体卫艺活动展示
共同体成立后,注重从“组织架构、运作方式、运作机制、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多层面、积极有效地进行全盘考虑,全面规划,全力运行。尤其在两校人员流动上形成良性化、常态化机制,在教育、教学与教研上激发了活力。这种“聚焦核变效应”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快速有效的增长。共同体办学蒸蒸日上,群众满意度很高。
从资源配置走向资源激活,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西大附小“名校+”共同体在成立之初很快地进入了角色,通过多渠道调研,吸收社会各方意见,摸清“+校”薄弱点,找准学校质量提升切入点。针对“+校”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居多、在教科研经验上相对薄弱,专业发展规划不清,但是其教育理念比较新颖,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很强、活力非常显现的特点。共同体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为“+校”教师队伍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

共同体从纵向“从业经验”和横向“专业特色”两个维度为“+校”划分教师梯队,梳理出不同教师的专业需求。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以基础性模块、发展性模块、个性化模块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师培养方案,以多元化的培训项目支持教师实现全面、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长期而非高频率的教师发展规划,激发成员校的办学内驱力与活力,让“+校”教师在共同送教、支教中,在内外性学习与研讨中,快速成长,同时进—步提升名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专家引领 名师导航 助力教师成长
标准化管理促发“内生”发展机制
最让人关注和赞誉的是,共同体不仅研制了《长安区西北大学附属小学“名校+”教育共同体办学章程》、同时还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西大附小“名校+”教育共同体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将考核指标量化、标准化,彰显学校公平正义和对各类教职员工一视同仁的态度,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原动力;项目式考核办法引导全体教师聚焦主责主业,明确目标,抓落实、讲成效,提高发展自主性;月度跟踪考核,关注过程,精准及时的问题反馈指导是学校人文关怀和管理效能提升的生长点。
以名校“标准化高效教师管理体系”的共享迁移为突破口,打破不同体制教师考核管理壁垒,构建起了集约化、规模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不仅实现了两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快速融合发展,为更大范围地建立“名校+”共同体作了有益探索,丰富了“名校+”工作内涵。
做好、做实、做优共同体优质师资调配
从点对点的“结对帮扶,跨校兼课”到教育与教学管理干部的全面优化。西大附小“名校+”教育共同体以共同体发展为核心,以名校优质管理干部、骨干教师组建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专项管理与推进“名校+”工作。下面分设五个办事机构,有行政议事机构、教科研(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管理与发展中心、师生德育管理中心、后勤服务安全中心,中心直管领导分别由名校相应部门主任担任。这可谓附小共同体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能实现西大附小“名校+”共同体发展加速度的关键。
打破体制壁垒,让“名校+”的春风,吹拂四野,带动区域教育迸发盎然生机,是西大附小名校+教育共同体在长安区委、区政府,长安区教育局支持下的创新探索。如今“名校+”已成为一条纽带、一种力量,它驱动达成一个新的高度,它体现一方格局,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创生增值,最终走向“校际共生”。
更多资讯,下载群众新闻
